原标题:他们脱下“橄榄绿”换上“警察蓝”
(相关资料图)
在十字路口,在交通事故处置救援第一线,在走村串寨的交通安全宣传队伍中,在车驾管业务办理窗口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脱下了“橄榄绿”换上了“警察蓝”,怀揣满腔热血投身交警事业,他们变了身份,初心却不曾改变。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书写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们就是昆明交警队伍中的转业、退伍军人。近日,记者走近昆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四大队的转业、退伍军人,聆听他们的故事。
深耕细作的“领头雁”——陈小兵
今年,该大队以陈小兵名字命名的“小兵工作室”成为辅警管理工作的一大亮点,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这是陈小兵脱去戎装穿上警服,参加辅警工作的第19个年头。
19年来,陈小兵将军队作风融入大队辅警队伍管理中,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辅警人员教育、管理、执纪、考核、考评、奖励机制。460多人的队伍在他的带领下,年年名列支队考核前列。他不仅带队有方,同时还是昆明交警、辅警的“素质教员”和队列及交通手势的“训练教官”。为了管好辅警队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职能作用,他充分发挥军人作风,以无悔担当书写从警初心,在摸索中不断前行。
老当益壮的60后——李方歧
40年前,李方歧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部队的18年间,他扎根边疆,默默奉献。2000年,李方歧脱下军装,成为一名交警。
一转眼,李方歧已在交警战线奋战了23年。23年里,没有惊心动魄的侦查破案故事,没有豪言壮举,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地辛勤工作和平凡岗位上的点滴付出。如今,58岁的李方歧已经两鬓斑白,面对病痛和困难,他从不退缩,从路面执法、疏导交通,到帮助群众、调解事故纠纷,处处都有他的身影。
铁汉柔情70后——罗文良
罗文良是山东人,虽已年近50,但高大的身材配上帅气的警务摩托,气场丝毫不比当年在军营中逊色半分。
从军16年后,罗文良告别军营,在2009年成为一名交警。2016年,已过不惑之年的罗文良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加入骑警队伍中。多年来,罗文良自己都记不清护送过多少群众紧急就医,向多少遭遇困难的群众施以援手。“橄榄绿”变“警察蓝”,岁月的洗礼未曾磨灭他骨子里的军人作风,面对工作他不苟言笑,但面对群众他永远有副热心肠。
中流砥柱80后——孔极
18岁穿上军装,34岁换上警服,孔极自此成为一名基层交警大队的交通管理者。
孔极把军人吃苦耐劳、踏实能干的作风融入一线勤务工作中。短短3年时间里,他靠着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学习,成为大队的骨干。他认真学习各类法律法规,将规范执法要求内化于心。参加交通管理工作5年来,他经手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上万起,始终保持零投诉,成为军转干部队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初生牛犊不怕虎——曹阳
“着装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环境变,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情怀不变;岗位变,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精神不变”……戎装换警服5年来,无论是站岗执勤还是处理交通事故,曹阳始终用军转干部从警誓言的“三不变”鼓励和鞭策自己。他坚持学习钻研交通管理和事故处理业务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交管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他每年平均处理一般程序交通事故100余起,经简易程序处理的事故更是不计其数,他公正严谨的工作作风多次获得群众赞誉。
办案能手——杨红佳
2013年,杨红佳告别了18年的军旅生涯,穿上崭新的交警制服,成为一名窗口民警。从警10年来,她始终坚持吃苦耐劳、勇于担当,以年度案件办理数量第一的成绩获得了“优秀公务员”称号,是名副其实的“办案能手”。
作为女民警,杨红佳十分注重“执法的温度”,并有一套专属的“工作法”:对待年老的群众,多一点耐心和提醒;对待情绪激动的群众,多一点安抚和劝解;对有特殊情况的,多换位思考,自己多说两句话、晚点下班不算什么,只要让群众满意就好。在执法办案岗位上,杨红佳多年如一日,用心用情为民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从警初心和使命。
本报记者 查小高 朱鹏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纵横文娱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12 联系邮箱:51 46 76 11 3 @qq.com